划”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抓手,推动学校走上高质量发展“快车道”。
一、开展“两项活动”,凝聚“双高”建设强大合力
开展“支部联学共建”开门抓党建活动,与政府机关、省内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头部企业联合成立职普融通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等行动支部,共培养双带头人14人,共建科教研创平台67个,实现技术服务收入3000余万元,1个党支部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。开展“百家机关、千家企业、万名校友走进东职”开放办学活动,多方联动、共谋发展,2023年,230余家政府机关负责人、870余家企业负责人、8000余名优秀校友到校交流,企业和校友捐赠现金800余万元。
二、推进“六项改革”,释放“双高”建设强大活力
推进大思政体系改革。沿着总书记的东营足迹,创立安居富民、生态文明、粮食安全、能源安全“行走思政课堂”,形成学生、教师、课程、专业、队伍和文化“六位一体”大思政工作体系。推进产教融合改革。立足区域,根植产业,将57个专业调整优化至43个,与东营市8大产业20条产业链精准匹配、高度融合。锚定服务端牢粮食和能源“两个饭碗”,着力打造石油化工、盐碱地现代农业等特色高水平专业群。推进“数字化+生产化”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,发挥头部企业牵引作用和资源优势,探索市场化运行的合作机制,创新“科研+实训+生产”一体化运行模式。推进教师评价体系改革。实行动态职称评聘,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,上能越级、下可降档,全面提升教师干事热情和工作压力,299名教师聘任至高级职称岗位,其中,2人由讲师直聘正教授,46人通过考核评定直聘高级职称岗位。推进学生培养“全链条”评价机制改革。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,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学生成长、就业、发展全程贯穿,教师、家长、雇主全员参与,打造“一生一库”成长档案。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改革。以“育人讲台、科研平台、服务站台、创业舞台”四台共建,“学校、政府、企业、人才集团”四方共用,教学名师、科研专家、技能名家、管理行家“四向发展”,高层次人才引进难、培养难、留住难等瓶颈约束,近3年引进博士、企业高技能人才等51人。推进内部激励机制改革。健全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、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利益分配机制,设立重大专项奖励性绩效,极大激发了全校教师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。学校取得了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等系列突破性成果,在全省办学质量考核和第三方评价中成绩大幅提升。
三、聚焦“五个强化”,提高“双高”全流程管控水平
强化综合协调。制定“双高”迎评实施方案,对接平台填报、现场验收等,成立11个专项工作组,细化流程,精准推进,高质量完成了“双高”建设全部任务。强化平台建设。自主开发一体化项目绩效管理平台,实现“任务下达、监测预警、动态考核、绩效评价”全周期闭环管理。强化档案建设。建设集“全域数据、立体呈现、快速查阅、画像分析”等于一体的“双高”数字档案馆,依档考核、逐项销号。强化制度建设。制订项目实施、目标管理等制度8类20余项,覆盖“双高”建设全过程、各环节。强化资金管控。构建“预算编制-执行-绩效评价”闭环管理链条,创新“学校自评+专家观摩+第三方审计”绩效评价模式,形成全程问效的评价机制。